全国专科医院健康咨询及预约平台
  
首页 > 按疾病找医院 > 钩虫病

钩虫病 相关知识

概述:

钩虫病是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,它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,临床以贫血,营养不良,浮肿、腹痛及胃肠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,高发区有“黄胖病”之称。本病呈全球分布,以经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为明显,全世界钩虫感染者约10亿人,占全球人口的1/5,但有明显症状者仅约1%,在我国,钩虫感染为四大寄生虫病之一,约2亿人受累。

(一)发病原因

寄生人体的钩虫,主要包括十二指肠钩口线虫(Ancylostoma duodenale,简称十二指肠钩虫)及美洲板口线虫(Necator americanus简称美洲钩虫)两种,常寄生于狗,猫等的锡兰钩虫(A.ceylonicum),犬钩虫(A.caninum),马来钩虫(A.malayanum)偶亦可在人肠发育为成虫,而巴西钩虫(A.braziliense)仅感染期幼虫能侵入人体,引起皮肤匍行疹,不发育为成虫。

钩虫成虫长约1cm,大小因虫种而异,雌虫较粗长,雄虫较细短,尾部扩展成伞形,称交合伞,活时呈半透明米黄色或淡红色,死后呈灰白色或砖灰色,两种钩虫成虫的区别要点见表1。

虫卵椭圆形,无色透明,大小58μm×36 μm,卵壳很薄,在新鲜粪便中虫卵常已发育至2~8个细胞,各种钩虫的虫卵大体相似,不易鉴别,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杆状蚴形态相似,但两者的丝状蚴有明显差别,还可利用PCR方法,扩增虫卵DNA,再以限制酶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测定,以此鉴别两类钩虫。

钩虫生活史中不需要任何中间宿主,成虫寄生空肠,少数见于十二指肠与回肠上中段,虫卵随粪便排出,在温暖,潮湿,荫蔽,疏松土壤中,于24h内可发育为杆状蚴,破卵而出,以泥土中的细菌及有机物为食,需蜕皮2次,经5~7天发育为丝状蚴,若气温低于13℃,虫卵不会发育,丝状蚴是钩虫的感染期,体表有鞘,对外界的抵抗力甚强,可在土壤中生存数周,它具有向温性,当接触人体皮肤或黏膜时,可在5~10min内侵入人体,经淋巴管或微血管,随血流经右心至肺,穿过肺微血管进入肺泡,沿支气管上行至会厌部,随人的吞咽活动,经胃进入小肠;第3次蜕皮,并形成口腔,经3~4周,再蜕皮1次后,发育为成虫,雌虫经交配后产卵,自幼虫侵入皮肤,至发育成熟产卵的时间,可有很大差异,一般为50天 ,但十二指肠钩虫则偶可长达6~8个月,成虫约可活5~7年,但多数于1~2年内被排出体外(图1)。

(二)发病机制

钩虫幼虫可引起皮肤损害和肺部病变;成虫吸血可引起小肠黏膜慢性失血,而导致贫血。

1.皮肤损害 在丝状蚴侵入皮肤后的数分钟至1h内,局部皮肤充血,水肿,中性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,可出现红色小丘疹,1~2天内变成水疱,感染后24 h内,大部分幼虫仍滞留在真皮与皮下组织内,然后经淋巴管或微血管抵达肺部。

2.肺部病变 当钩虫幼虫穿过肺微血管至肺泡时,可引起肺间质和肺泡点状出血与炎症病变,感染重者,可引起支气管肺炎,当幼虫沿支气管向上移行至咽喉部时,可引起支气管炎与喉炎。

3.小肠黏膜损伤 钩虫借口囊咬附小肠黏膜绒毛,摄取血液,黏膜上皮与肠液为食,钩虫吸入的血液很快自虫体肛门排出,钩虫分泌抗凝血物质,即使钩虫移动位置,原有的黏膜伤口仍持续渗血,渗血量与虫体吸血量相同或略多,钩虫每日更换吸血位置4~6次,形成小肠黏膜散在点状或斑状出血,重者黏膜下层可有大块瘀斑。

4.心脏病变 长期严重贫血与缺氧,可引起心肌脂肪变性,心脏扩大,甚至并发心力衰竭。

此外,钩虫感染还可引起长骨骨髓显著增生,脾脏的髓质化生,肝脏脂肪变性,食管与胃黏膜萎缩。

慢性失血是钩虫病贫血的原因,根据51Cr标记红细胞的方法测定人体失血量,美洲钩虫每条0.01~0.09 ml/d,平均0.03 ml/d,十二指肠钩虫每条0.14~0.4 ml/d,平均0.15ml/d,钩虫也可引起血浆的丢失,用131I标记白蛋白测定白蛋白丢失量,每100条钩虫0.1g/d,相当于血浆3ml。

本月热门疾病